茶的历史
中国历史上有很长的饮茶纪录,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饮茶的习惯是从中国传过去的。所以,很多人认为饮茶就是中国人首创的,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饮茶习惯、种植茶叶的习惯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国传过去的。但是也有人能够找到证据指出,饮茶的习惯不仅仅是中国人发明的,在世界上的其他一些地方也是饮茶的发明地,例如印度、非洲等。 1823年,一个英国侵略军的少校在印度发现了野生的大茶树,从而有人开始认定茶的发源地在印度。
人们常说:“开门七件事,柴米油盐酱醋茶”。由此可见茶已深入人民各阶层。同样少数民族也好茶,藏族的酥油茶,蒙古族的奶茶。
发源时间
神农说
陆羽根据《神农食经》认为饮茶始于神农时代。然而《神农食经》据今人考证成书在汉代以后饮用始于上古原始社会只是传说,不是信史。
商周说
据东晋常璩所撰《华阳国志·巴志》载:巴子国“土植五谷,牲具六畜。......荼、蜜、灵龟、巨犀、山鸡、白雉、黄润鲜粉,皆纳贡之。其果实之珍者,树有荔枝,蔓有辛蒟,园有芳蒻、香茗。”常璩明确指出,进贡的“芳蒻、香茗”不是采之野生,而是种之园林。芳蒻是一种香草,香茗指茶。此说法表明:生活在陕西南部的古代巴人才是中国最早用茶、种茶的民族,至少已有3000余年的用茶、种茶的历史。

西汉说
《三国志·吴书·韦曜传》有"密赐荼荈以代酒",这种能代酒的饮料当为茶饮料,足以证明吴国宫廷已经饮茶。据此,《南窗纪谈》认为中国饮茶始于三国,《集古录》则认为始于魏晋。三国时代东吴饮茶是确凿无疑,然而东吴之茶当传自巴蜀,巴蜀的饮茶要早于东吴,因此,中国的饮茶一定早于三国时代。

发展时间
在西汉时期,中国只有四川一带饮茶,西汉对茶作过记录的司马相如、王褒、杨雄均是四川人。两汉时期,茶作为四川的特产,通过进贡的渠道,首先传到京都长安,并逐渐向当时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中心陕西、河南等北方地区传播;另一方面,四川的饮茶风尚沿水路顺长江而传播到长江中下游地区。从西汉直到三国时期,在巴蜀之外,茶是供上层社会享用的珍稀之品,饮茶限于王公朝士,民间可能很少饮茶。
开元中(713年十二月—741年十二月),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,大兴禅教。务于不寐,又不夕食,皆许其饮茶。人自怀侠,到处煮饮,从此转相仿效,遂成风俗。于是茶道大行,王公朝士无不饮者。穷曰竞夜,殆成风俗,始自中地,流于塞外。"封演认为禅宗促进了北方饮茶的形成。
开元以前,饮茶不多,开元以后,特别是建中(公元780)以后,举凡王公朝士、三教九流、士农工商,无不饮茶。不仅中原广大地区饮茶,而且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也饮茶。甚至出现了茶水铺,"自邹、齐、泡、隶,渐至京邑城市,多开店铺,煎茶买之。不问道俗,投钱取饮。"

发源地点
西南说
我国西南部是茶树的原产地和茶叶发源地。”这一说法所指的范围很大,所以正确性就较高了。
四川说
清·顾炎武《日知录》:“自秦人取蜀以后,始有茗饮之事。”言下之意,秦人入蜀前,今四川一带已知饮茶。其实四川就在西南,四川说成立,那么西南说就成立了。
云南说
清·顾炎武《日知录》:“自秦人取蜀以后,始有茗饮之事。”言下之意,秦人入蜀前,今四川一带已知饮茶。其实四川就在西南,四川说成立,那么西南说就成立了。
川东鄂西说
陆羽《茶经》:“其巴山峡川,有两人合抱者。”巴山峡川即今川东鄂西。该地有如此出众的茶树,是否就有人将其利用成为了茶叶,没有见到证据。
发明方式
人类是怎样发明饮茶习惯的?或者说茶是怎样起源的?现在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有多种答案:
祭品说:这一说法认为茶与一些其他的植物最早是做为祭品用的,后来有人偿食之发现食而无害,便“由祭品,而菜食,而药用”,最终成为饮料。
药物说:这一说法认为茶“最初是作为药用进入人类社会的。”《神农百草经》中写到:“神农尝百草,日遇七十二毒,得茶而解之”。
食物说:“古者民茹草饮水”,“民以食为天”,食在先符合人类社会的进化规律。

茶的精神/价值观
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为“廉、美、和、敬”。
“廉俭育德、美真廉乐、合诚处世、敬爱为人。”廉——倡导清廉,勤俭有制,以茶会友,以茶代酒。美——名品为主,共尝美味,共叙友情。和——德重茶礼,和诚相处,搞好人际关系,以和为贵。敬——敬人爱人,助人为乐。
在“廉、美、和、敬”中“和”是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。一个“和”字意味着天和、地和、人和。它意味着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是统一与和谐的,并由此产生并实现了“天人合一”之后的和谐之美。
茶的种类
茶主要分类成绿茶,黄茶,白茶,乌龙茶,红茶,黑茶


绿茶
绿茶,是中国的主要茶类之一,是指采取茶树的新叶或芽,未经发酵,经杀青、整形、烘干等工艺而制作的饮品。其制成品的色泽和冲泡后的茶汤较多的保存了鲜茶叶的绿色格调。常饮绿茶能防癌,降脂和减肥,对吸烟者也可减轻其受到的尼古丁伤害。
绿茶的制作流程。
绿茶属不发酵茶,基本的制作流程分杀青、揉捻、干燥三步。按杀青方法不同分为加热杀青和热蒸汽杀青。加热杀青即俗称的“炒青”,热蒸汽杀青即“蒸青”。杀青后按干燥方式的不同分为:炒青(即直接炒干)、烘青(即烘干)和晒青(即晒干)。
绿茶的分类。
炒青绿茶:眉茶(长炒青)、龙井、碧螺春、
烘青绿茶:黄山毛峰、太平猴魁、
晒青绿茶:滇青、陕青、川青。
红茶
红茶的制作流程。
红茶属于全发酵茶,基本制作工艺流程是萎凋、揉捻、发酵、干燥。
红茶的分类。
小种红茶:正山小种、烟小种
工夫红茶:滇红工夫、祁门工夫、坦洋工夫、
红碎茶:南川红碎茶、云南红碎茶等
黄茶
黄茶的制作流程。
黄茶属轻发酵茶类,加工工艺近似绿茶,只是在干燥过程的前或后,增加一道“闷黄”的工艺,促使其多酚叶绿素等物质部分氧化。其制作过程为:鲜叶杀青揉捻—— 闷黄、干燥。黄茶的杀青、揉捻、干燥等工序均与绿茶制法相似,其最重要的工序在于闷黄,这是形成黄茶特点的关键,主要做法是将杀青和揉捻后的茶叶用纸包好,或堆积后以湿布盖之,时间以几十分钟或几个小时不等,促使茶坯在水热作用下进行非酶性的自动氧化,形成黄色。
白茶
白茶,属微发酵茶,指一种采摘后,不经杀青或揉捻,只经过晒或文火干燥后加工的茶。具有外形芽毫完整,满身披毫,毫香清鲜,汤色黄绿清澈,滋味清淡回甘的品质特点。由于白茶的做法基本上是生晒,所以茶性在所有茶中最寒。体质寒凉的人,尤其是女生,不要多喝。也由于白茶的寒凉去火,在广东、香港茶楼和东南亚的销量最大。
白茶的制作流程。
白茶的作法是所有茶中最天然,最原始的,也最接近鲜叶的口味,制作工艺最简单:萎凋、干燥。所谓萎凋就是把鲜叶摊在微弱日光或阴处,等到八九分干的时候再焙干。
黑茶
黑茶因成品茶的外观呈黑色,故得名。黑茶属于六大茶类之一,属后发酵茶,主产区为广西、四川、云南、湖北、湖南、陕西、安徽等地。传统黑茶采用的黑毛茶原料成熟度较高,是压制紧压茶的主要原料。黑茶主要有:人工渥堆制作的普洱茶、四川边茶、六堡茶、湖南黑茶等。
黑的制作流程。
作工艺流程大致是:杀青柔捻、干燥、渥堆(就是在毛茶上加水弄湿,堆成一定量,让空气中的微生物腐化鲜叶)、再干燥。
青茶(乌龙茶)
半发酵茶及全发酵茶,品种较多,是中国几大茶类中,独具鲜明中国特色的茶叶品类。乌龙茶由宋代贡茶龙团、凤饼演变而来,创制于1725年(清雍正年间)前后。品尝后齿颊留香,回味甘鲜。乌龙茶的药理作用,突出表现在分解脂肪、减肥健美等方面。乌龙茶也是受冲泡手法影响最重的茶,手法不对的话,会限制乌龙茶的表现。
闽南乌龙,闽北乌龙,和广东乌龙的制作流程。
闽南乌龙的制作方法大致是:摊青、晒青、摇青、炒青、揉捻、初烘、初包揉、复烘、复包揉、干燥等工序。
闽南乌龙主要有:原产于安溪的铁观音、黄棪(在市场上通常叫黄金桂)、梅占、毛蟹、本山。
闽北乌龙:闽北乌龙的传统加工工艺为:萎凋、凉青、摇青与做手、炒青、初揉、复炒、复揉、水焙、凉索、足火、团包、炖火、成茶。
闽北乌龙主要指武夷岩茶。武夷山峰回路转,三十六峰九十九名岩,每一处山场都有各自的特点,武夷山有性 群体品种繁多,植物学的变异也很多有许多不为人知的优异品种。现在市场上广泛销售的品种,是从武夷菜茶中经过反复选择单株选育,再由单株选育的品种中评出了
广东乌龙:杀青柔捻、干燥、渥堆(就是在毛茶上加水弄湿,堆成一定量,让空气中的微生物腐化鲜叶)、再干燥。